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家训的德性期待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4-04-08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春节传统,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信仰。家,不仅是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庇护所,更是连接个体与国家的桥梁,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围绕家形成的道德规范、伦理习俗、社会风尚等内容赋予了中国家文化的特殊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兴则国家盛,形成了内容丰富、主题多元、篇帙繁夥的家训大观,对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文脉赓续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以《钱氏家训》为主题的“一封家书互动影像展”  图源:临安发布


中国传统家训内容涉及日常起居、治田治业、婚丧嫁娶和人伦日用的方方面面,但毫无疑问,传统家训具有鲜明的核心精神:子女的德性培育。清代学者郑板桥曾以“明理做个好人”一语,揭示了古往今来、浩瀚如烟的家训文献中的核心要义。


翻检传统家训篇目,这一主题内容俯拾皆是,如唐代宰相崔玄暐一生清廉,得益于其母亲的教诲,其母要求做人立身正道,反对假公济私,“比见亲表仕者,务积财以奉亲,而亲不究所从来”。崔玄暐继承并履行母亲的志愿,为官清廉,为唐室立下汗马功劳,死后配享唐中宗庙庭,追赠太子太师,名列凌烟阁。诸如此类,在古代家训中被反复提及并得到赞许

那么,如何“明理做个好人”?传统家训是如何说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层面。



明人伦,讲礼义。


宋儒程颐曾指出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发扬天赋的性理。性理是普遍的,不分贤愚,不论古今,人人相同,“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性理恒存于宇宙之间,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而人人可以成就光辉的道德生命。


不唯宋儒,先秦儒家就已经为普遍的人性奠定了根基。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即人可以呈现道德生命,不假外求,自我成就,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


孔子之后,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之天爵,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天命之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儒家学说奠定了传统社会的人性观念,为传统家训去恶扬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明代思想家薛瑄要求子女明察人伦、践行道德,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代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那些“禽兽行”“乱人伦”的不肖子孙,为历代家训作者所痛心疾首。



明德惟馨,知行并进。


具体而言,明理即明人伦道德的认知和实践不易。传统社会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为五伦,虽五伦分殊,各有不同,传统家训要求子女通情达理,本质上是在培养子女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


《中庸》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知、仁、勇可以说象征着认知、情感和意志:没有认知则善恶莫辨,没有情感则虽善恶有辨却不能好善恶恶,没有意志则虽善恶有辨、好善恶恶,不能付诸实践。


蔷薇花开,一位母亲用手机为女儿定格了一张照片 图源:新华社记者 屈象征/摄

传统家训的独特魅力在于并不空谈道理,而是主张明理和集义并重即知行并进:“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若不能立身示范,空谈道义,则家训家规流于形式,失去劝善惩恶的作用。


因而传统家训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示范性,问安视寝、昏定晨省、代躬耕耨等等是家训常见的内容,举例而言,如《金城世孝堂颜氏家训十条》:“凡吾子孙事父母,早起,必向父母问安,而后治他事。晚必俟父母寝,而后自卧。饮食必奉甘旨之物,衣服必应寒热之时。冬必进以暖具,夏必安于凉所。呼之必即应,有所使必从之,有所不许必不行。出必告以所往,反必告以所来。事无大小必请命。有疾必昼夜侍起居、奉汤药。岁时生日必具庆。”


没有认知,道德是盲目的;没有实践,道德是空洞的。历代家训对道德认知和实践的并重,是在强调德性的培养既不能流于说教,又不能流于形式,两者的结合才是合理的。



立足现实,明辨是非。


传统家训要求子女做个“明哲”之人。“明哲”不是指谈玄论道,而是重视人伦日用、正视生死、反对鬼神迷信。儒家主张道即器、器即道,道器不离,因而道不离人伦日用,人伦日用亦不能离道。


明代学者湛若水认为天道、性理就是人的生命本身,离开生命活动本身追求形而上之道,势必堕入佛老学说而不能自拔:“器理一也,犹之手足持行也,性则持行之中正者也。故外气言性者,鲜不流于释。”


其后,王夫之更进一步指出:“道者器之道……治器者则谓之道,道得则谓之德,器成则谓之行,器用之广则谓之变通,器效之著则谓之事业。”道并非是悬空的、形上之理,道就是人伦日用,工作生产、生活事业,凡合顺于理,皆是道之治、德之行。


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在传统家训中俯拾皆是,明儒许相卿在《许云村贻谋》中就严词告诫子女,合理生活,凡“好赌”“好淫”“好酒”“好烧炼黄白”“好造作风水”等丧德败家者,定要杜绝:“家有好赌,好淫,好酒,好烧炼黄白,好造作风水,好妖妄技术,好奸欺书算,好逞势专利,好狠斗健讼,……凡丧德败家者,家长先痛绝其端,……务须委曲开喻,诚恻感动。”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楼含松主编的《中国历代家训集成》 图源:浙江古籍出版社

传统家训主张尽人道之宜,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被视为人生意义所在,颜之推告诫子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湮没也”。传统家训的人文精神在人伦日用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提倡薄葬、反对“好烧炼黄白”“好造作风水”“好妖妄技术”等等理念,对传统家族的繁衍和治理起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献浩如烟海,种类之繁多,内容之博赡,实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而尽。然而贯穿传统家训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明理做个好人”。传统家训凝聚着祖辈的智慧,承载着亲代对子代的期待,是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体现。


作者介绍

叶达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临安发布 新华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今日编辑:毛清萍 周榆钧
责任编辑:奚婉 樊畅 


往期推文:
启真视点 |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如何推进
锁住热闹的年味
启真视点 | “城乡融合”怎么融?一号文件找答案
光明日报 | 再谈新质生产力
思想史中的苏东坡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中国文化企业扬帆出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